小鹏获特许飞行证 争抢万亿级市场

  来源:北京商报网 中国青年网2023-01-3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大胆预言“飞行汽车迟早会出现”,如今预言正逐渐变为现实。1月30日,小鹏汇天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两座载人飞行汽车——旅航

20世纪40年代,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大胆预言“飞行汽车迟早会出现”,如今预言正逐渐变为现实。1月30日,小鹏汇天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两座载人飞行汽车——旅航者X2,已正式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这意味着,小鹏飞行汽车距离落地又近一步。

获特许飞行证

随着飞行汽车研发提速,国内首款有人驾驶eVTOL产品特许飞行证落地,车企间的竞争也从陆地“卷”向天空。

小鹏汇天发布消息显示,旅航者X2成为国内首款提出申请并成功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电动垂直起降)产品。此次,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根据《CCAR-21 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相关条款对旅航者X2进行审定,认可旅航者X2能在特许条件下安全地开展飞行活动,并颁发特许飞行证。据了解,特许飞行证是对尚未取得有效适航证或可能不符合有关适航要求,但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能安全飞行的航空器可申请特许飞行证。

  资料显示,旅航者X2是由小鹏汇天自主研发生产的两座载人飞行汽车,全机身采用碳纤维材料打造。“获得特许飞行证后,我们将继续开展一系列的载人驾驶测试,为公司后续的量产产品积累研发、飞行测试等数据和经验。”小鹏汇天相关人士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旅航者X2获得特许飞行证,不仅进一步推进小鹏汽车飞行汽车方面的研发,也将让飞行汽车的发展再提速。

争抢万亿级市场

近两年,随着智能化汽车崛起,飞行汽车被认为将有望成为未来主流交通方式,包括大众、吉利等车企巨头与科技企业争相入局新赛道。据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200家企业或机构在研发约420种型号的飞行汽车产品,整个行业融资在20亿美元左右。

相继入局提速飞行汽车布局的背后,各企业争抢的是未来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相关报告显示,全球飞行汽车行业将在2030年达到3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2040年增长至1.5万亿美元。同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一种新型交通方式的兴起》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10万架飞行汽车投入使用。

面对未来的市场规模,各企业也通过不同研发路径争夺未来主控权。

目前,飞行汽车产品路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为采用陆空一体设计“能跑也能飞”;另一种则是以垂直升降载人飞行器作为研发重心,产品为开拓更为轻量便捷的空中交通市场而存在。此前,大众汽车发布的首款飞行汽车原型机V.MO,便属于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

不同于大众汽车的路径,小鹏汇天则选择“陆空两用”的属性。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小鹏飞行汽车90%的情况下是开车,10%的情况下是飞行,也就是说,虽然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定位‘飞行汽车’,但主要使用场景还是在地面交通。”

“飞天”还需闯关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与航空领域的跨界发展,让“汽车飞起来”的技术障碍不再是难题,也让飞行汽车作为未来立体交通的运载工具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不过,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张扬军表示,飞行汽车要发展,还需闯关动力、平台和交通三大关键技术领域。

据了解,安全是在飞行汽车赛道上被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张扬军表示:“飞行汽车无法像地面行驶汽车一样停在路边,必须提供应急恢复模式来确保安全降落和停靠,这是飞行汽车低空智能驾驶技术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不仅如此,在技术上,飞行汽车的电动电池需要克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快速充电、长循环寿命和热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适航认证、“航线”制定、空中行驶规则、事故责任划分、空中执法手段等问题以及空中交通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经济成本等,都是飞行汽车未来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挑战。

虽然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难题,但国家层面正在积极鼓励这一产业的布局。去年3月,交通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部署新型载运工具研发: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

张扬军表示,随着汽车和航空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跨界渗透与融合发展,智能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飞行汽车的地面行驶功能属性必将得到实现和强化。

(编辑:映雪)


小鹏获特许飞行证 争抢万亿级市场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