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非食品”,包装究竟“诱惑”了谁?

  来源:消费日报实习记者 闫 利2022-01-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日前,“老人误将网红清洁剂当橙汁喂孙子”登上微博热搜。截至 1 月 27 日,该话题讨论次数超9000 次,原创人数超 1500 人。而在众多网友发布的讨论中

微信截图_20220129101633.png

□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你会被产品的包装“欺骗”吗?

日前,“老人误将网红清洁剂当橙汁喂孙子”登上微博热搜。截至 1 月 27 日,该话题讨论次数超9000 次,原创人数超 1500 人。而在众多网友发布的讨论中,还有各种各样因产品包装、造型带有“迷惑性”而造成家人误食的情况出现。消费者对于产品是否可以食用的分辨能力这么低吗?产品包装难道没写清楚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吗?

回顾此次事件,清洁剂和橙汁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口感不同,但这一不同在人们的自我判断过程中已是最后环节,在此之前,最先经过判断的是产品包装和产品味道。据媒体报道,此次事件中的“网红清洁剂”瓶身上显示有日文,印有橙子的切面图,而且清洁剂是一种橙色的液体,整体来看确实像橙汁。对于不认识日文的成人来说,光凭肉眼已经很难分辨出产品的具体属性,更别提对事物持有好奇心的小朋友了。此外,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很容易通过添加各种香精、提取物来实现水果、花草、牛奶等味道。而在这一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某款产品的实际使用功能更容易误判。

具体来看,市场上售卖的与上述“网红清洁剂”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如各种“口味”的洗洁精、沐浴露等洗护用品,糖果型保健品等。而在产品包装之外,一些产品的造型设计也让人迷惑。

1 月 25 日,有网友就在微博上分享了其儿子最近的误食事件——“将用来洗杯子的海绵吃了一块”。在其分享的图片中, 可以看到这款海绵的造型与“棒棒糖”相同,海绵颜色鲜艳,甚至有条纹渐变。对于这一事件的发生,她提到,“真是防不胜防,很多东西做得太可爱了。”

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人们对食品的第一反应就是可以食用。大家也很清楚,一些带有水果图案的洗涤产品,因其样式、包装等具有迷惑性,会存在误食风险。对于这类产品,妥善存放、及时告知家人产品用途是最为正确的方式。但实际情况是,总有未曾想到的漏洞出现。

为什么人们会反复购买那些不易与食品分辨的物品呢?商家为什么也喜欢用食品元素和造型来做包装呢?

首先 ,“民以食为天”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食物就有着天然的喜爱,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健康,食品消费观念在不断升级,面对食品造型的其他产品也会爱屋及乌。从这一点出发,商家自然会在产品包装设计上突出其“食品”元素来 吸引消费者购买 。 其次,消费者对自然“味道”的追求,相比于简洁的标签,人们更喜欢“以貌取物”,添加了食品元素的产品往往带给人们“产品更贴近自然、成分更健康”的错觉,而商家也喜欢通过这样的设计突出其产品的亮点——成分。最后,消费者对产品造型的需求其实并不大,但可爱、奇特的造型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和分享欲,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做成食品造型的“非食品”了。

消费者对一款产品的第一印象就是产品包装,有设计感的包装不能说不好,但出现误食“非食品”现象的背后也对产品包装设计者、监管部门、消费者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一些国外品牌来说,中文标签的缺失会让不了解产品的人对产品产生误会,过度“模仿”食品的其他产品也需要考虑在显眼位置标注“非食品”,而消费者也要关注产品的存放安全。

“误食”多在“误”上,产品标签图案、造型会模糊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当把“误会”放在明面上解释清楚,各种误会也就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土火)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