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摄影家网郑州讯 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桥,惠济桥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一座桥,承载着一座城的灵魂,见证着一座城的变迁和发展,通联着几代人的乡愁和回忆。
在郑州市惠济区,有个村庄叫惠济桥村,从村名即可猜到,该村藏着一座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惠济桥。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惠济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隋唐,延续至宋元,历代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作为隋唐大运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桥,惠济桥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惠济桥”由来
在惠济桥遗址公园入口处有“中国大运河”的石碑,上面记载了惠济桥的由来。
公元6-10世纪,隋唐王朝为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南北交流,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形成贯通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漕运通道。通济渠东段北起郑州境内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南下,流经惠济桥村、堤湾村后折而东去,经索须河注入淮水。石桥正是建于通济渠之上。
建于隋朝的这座石桥,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明朝嘉靖年间,官员张书基督工重新修复该桥,因通济渠历史上也称惠济河,该桥被取名为“惠济桥”,同时寓意惠济行人和乡民。
在民间,关于惠济桥的来历,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据惠济桥村村民任桂林撰文,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有个逃荒的孕妇,走到惠济桥村村口突然临产,村头的好心人家连忙点起柴草给她烤火取暖,接生孩子。孩子出生后掉到灰窝上,身上沾了草灰,这个产妇为了感恩村民,给自己刚出生的男孩取名“灰子”。后来,这个要饭长大的孩子竟然中了状元,还当上了官。他为了感恩曾经帮助他们母子渡过难关的村民,在这里捐建了一座桥,取名“惠济桥”。在当地方言中,“惠济”与“灰子”接近同音,以“惠济”命名,既有感恩村民惠济之意,也有纪念建桥者灰子之妙。
“荥泽八景”之一
惠济桥在当时不仅是重要的水陆码头,还是“荥泽八景”之一。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载曰“地钟人文萃物华”。志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
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也有咏惠济桥的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
惠济桥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拱券石桥,整桥全部由精心雕刻的青石打造铺设而成,长40余米,宽约5米。全桥有18根石栏杆,每根石栏杆顶部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狮子,或威严,或嬉戏,或滚着绣球,惟妙惟肖,十分精美。在惠济桥两头还分别修建有桥楼称之为“风雨楼”,主要是供百姓和游人躲避风雨。
对于惠济桥,清代县令崔淇咏云:“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烂熳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东骑往来临碧间,桥囱仿佛是升仙。”
由于历经风雨侵蚀和岁月变迁,在上世纪70年代末,惠济桥已经被埋在穿村而过的公路下面。后来,因郑州市申报隋唐大运河项目工程,通济渠开始考古挖掘。于是,惠济桥也在2013年4月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大运河明珠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流入泗水,经瓜洲古渡口汇入长江,又流向远方。丈夫随流水远行,妻子思念如流水,想念远行人而不得,思无穷,恨亦无穷。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相思·汴水流》中,用了三个“流”字,勾勒水的蜿蜒曲折,酝酿低徊缠绵的情韵。诗中那条哀怨悠长的河水,就是隋唐时期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而诗中提到的汴水,就是大运河流经郑州段的通济渠。
作为现存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有重要关联、为数不多的文物实物,惠济桥的全部发掘出土,对郑州研究“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项目带来重要的实物参考,意义重大。
2014年,郑州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惠济桥所在的通济渠郑州段也成为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郑州市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当时水运和陆运的交汇枢纽,惠济桥曾经繁荣一时。如今,看到桥面上遗留的两道深达5公分的车辙印,就能遥想惠济桥当年的繁华:桥上马蹄声声,人来人往;桥下船舶如织,一片繁忙。两岸柳色如烟絮如雪的美景令人忘却移步,岸边街道上各种酒楼、商铺、驿馆让人流连忘返……
惠济桥舞狮
“惠济桥村是一个有民间习武传统的村庄,村中老辈人几乎人人都习武练把式。这里的舞狮同样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清朝。”关于惠济桥与“狮子”的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济桥狮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娓娓道来。
惠济桥是运河前边的陆路码头,运输便捷,清朝对外贸易中18家最大的编庄曾进入此地进行生产、加工、贸易。为祈求生意兴盛,18家编庄各请黄河两岸、郑县周边舞狮班子前来对阵,各自展示舞狮技巧。20世纪30年代初,天气大旱,荥泽百姓为求雨,汇集黄河两岸乡镇、各路舞狮班子,正月初九到惠济桥的天爷庙前进行祈雨表演,从此以后,舞狮渐成习俗。
惠济桥舞狮最初也叫“武狮”,乡亲们请来画匠,在簸箕上蒙一层白布,勾画出鼻子、眼睛和嘴巴,这便成了狮子头;又用染色的麻丝缀满白布,变成了狮皮。两人披在身上闪跳腾挪,甚是威武。其形态潇洒自如,属典型的黄河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下半场舞狮。在锣、鼓、铙的伴奏下,舞狮需先朝天拜三下,再绕圆场与场地4个角落觅食,最后在场地中间舞狮。
“在古代舞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历代皆保留着这一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发展,舞狮这项传统民俗风情正在走下坡路,街巷的舞狮已不复当年水平。而在人群熙攘的潮流都市里,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人民所习惯的娱乐方式,但古老的惠济桥村仍然有舞狮身影在坚持,跳跃嬉戏在“水泥森林”中,用一头头色彩鲜艳的舞狮召唤着民俗的老记忆与传承。
古桥焕发新生机
随着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依傍黄河的惠济区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
立足发展实际,郑州市委市政府确立“北静”发展定位,将惠济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惠济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关键时期。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聚力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惠济区围绕郑州市定目标,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纳入国家、省、市大盘子,生态及文化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第一批重点工程,汴河遗址公园是展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以中心位置惠济桥村为核心,以南北向通济渠故道为轴线,通过运河遗址展示、历史场景模拟、运河文化体验、博物展览馆等方式,重点围绕漕运规划、运河仓储、隋唐古都、多元文化交融等文化主题,深入阐释大运河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前不久,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权花落郑州,第十一届花博会选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这也是我国唯一汇聚“黄河文明”“运河文化”“中原历史”的文化核心区域,汴河遗址公园将作为该博览会的主会场。这个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必将给郑州市惠济区发展带来更大的红利,更深的影响,也将为惠济桥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更多新活力。
编辑:朱新良 审核: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