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汉字的写法让不少网友争论不休,甚至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可能写了错字。
玩具的“具”,框框里到底是两横还是三横?
许多网友信誓旦旦地说,从小老师教的就是两横,后来发现是三横,怀疑中国汉字偷偷改革过。
其实,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一定时间后会觉得这个字变得陌生,不认识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语意饱和现象。这和文字识别过程有关。文字识别时,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作为神经电信号,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包含图像信息的电信号。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
如果长时间盯着这个字看,那么相同神经信号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同一神经元产生疲劳,在神经电生理上对应的术语是动作电位的不应期。
在不应期内,新的刺激信号并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不再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即信号饱和刺激转变成信息识别停顿,从而变得陌生,不再认识了。
因此,语意识别饱和现象也可以解释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孩子为提高分数通过题海战术而重复刷题时,大量重复信息让神经元细胞产生疲劳,工作效率变低甚至停止工作。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孩子学得很用功,另一方面学习效果却不好,分数提高不快,进而更加刻苦学习。如此一来,反而不能很好掌握基本知识点,久而久之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那些会学会玩的孩子学习效率高一些,也就是常说的劳逸结合,痛痛快快地玩,踏踏实实地学。
这种现象也用于心理学的催眠术,重复的信号诱导,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重复的语言,让对象产生昏昏欲睡直至入睡的效果。
此外,语意饱和也可以用于心理学中缓解焦虑。通过中枢神经元的疲劳,减少不必要的神经心理活动,减少躁动不安,达到让人发呆的效果。
当焦虑不安时,通过盯着一个字发呆或者一个物体发呆,也可以达到舒缓心情,释放心理压力的目的。
实际上除了文字和声音信号会产生语意饱和现象,嗅觉和触觉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所以产生了“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的效果。
(作者陶 宁 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