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日麻城》发出一篇题为《山西汾阳,湖北麻城和安徽池州,谁是真正杏花村》的文章,文章站在狭隘的利益角度,否定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杜牧诗中所指之地,而是作者所在的麻城。文章所引依据牵强附会,经不起任何推敲,除了对家乡那点情意还能说得过去外,文章本身不值一驳。我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探讨,不论是从自然气候、历史区位、还是诗人杜牧创作清明诗时间等史证看,杜牧《清明》诗所指之处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且有大量翔实的依据可查,而《今日麻城》作者在当地经济利益驱使下,不顾史实,误导读者,这不仅让诗人杜牧蒙羞,也是一种实用主义利益驱动行为。作为一个对历史肩负责任的研究者,我们不能再沉默,必须站出来予以驳斥,要向世人讲述真正的历史!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杜牧才思敏捷,文风洒脱,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并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明》一诗影响较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诗雅俗共赏,也折射出了唐代杏花村一带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该诗还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
这首诗诞生一千余年来,直至1980年,历代文人雅士从来没有任何争议,诗中所指地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全国出现了几十个杏花村,于是有人和稀泥说“杏花村”是个泛指,根本就查不清指那里。又根据所谓的历史地理研究,说杜牧没有来过山西,更有甚者,说杏花村是在安徽贵池与湖北麻城,提出不少荒谬的理论,使著名汾酒产地汾阳杏花村蒙尘。
但仔细研究,《清明》诗所指地——山西汾阳杏花村,有确切的历史证据,可以完全为其证明。读《樊川文集》首先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壮游并(今太原)汾(汾州),《清明》诗应是杜牧游览并汾时,途径汾阳创作的。
一、杜牧游汾阳——年轻时的并汾壮游
李唐王朝兴于山西,起兵晋阳(并州)首拔西河(汾州),并定晋阳为北京,唐代并汾旧路游几乎是文人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诸多名人都曾游并汾并写过诗,唐诗里文人游并汾的诗随处可见,正如白居易所言“并汾旧路满光辉”。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见识、有胆量的进步人士。23岁写成名作《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在此期间游过并汾是有据为证的。杜牧《燕将录》一文记载,杜牧东北游出发地陕西蒲城。杜牧东游蒲城的时间记载为“元年孟春”即宝历元年正月,这个正是杜牧出发前往山西的时间,是杜牧旅游山西的又一处佐证。
根据杜牧诗文记录,杜牧在二十三岁北游河东道潞并汾三州。杜牧壮游山西的第一站是长治:长安东行洛阳,从洛阳北上上党高原,拜见昭仪节度使刘悟,驻潞州(今长治),递呈自己的《上泽潞刘司徒书》,劝说刘悟收复河北三镇。杜牧《感怀诗》中对此次潞州之旅,做了回忆总结:“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游边》一诗当写于上党高原:“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 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黄沙连海”指环绕上党高原的黄河下游通海,但是因为河北割据所以路上无人。“拂云堆”形容上党高原山很高。这里的“边”指与河北割据势力接触的上党、太原、忻州等地区。
第二站:河东节度使所在太原晋阳,时间阴历二月下旬。胸怀大志的无名小卒杜牧游说上党无功而返,心情沉闷,为了专程访问唐朝龙兴之地太原和西河郡祭奠曾祖杜希望,杜牧回程先去了并州太原郡。杜牧《边上闻笳三首》为杜牧抵太原前线所见:“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当时,太原通往大海的路是不通的,所以说“海路无尘”。河北三镇范阳军、成德军皆为胡人割据,所以说“胡雏”。“独感离乡万里人”说明此次旅行是孤旅之行。
第三站:并汾古道→汾阳,时间在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时节。杜牧《并州道中》写于晋阳通往汾阳城的官道上,世称并汾路。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并州道中》一诗与《清明》诗的撰写时间相同都是早春,身份相同都是苦旅之人,都在借酒消愁:“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回头送雁群”,说明了早春时节,大雁北飞杜牧南下的具体方向。《边上闻笳三首》也是早春的作品:“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寒雁是说春雁。《并州道中》自称“公子”,充分说明是杜牧年轻的时候。
二、清明时节杜牧来到汾阳寻找曾祖父的足迹
杜牧游汾州,一路上对藩镇割据的忧虑,叹息没能实现说服刘悟的理想,所以这些诗歌充满了抑郁之情。《感悟诗》自称“贱男子”,可见刘梧对杜牧很不礼貌,所以对杜牧自尊有伤害。清明时节太原盆地充满了寒食节的味道,从并州南返踏上曾祖任职故地汾州西河郡时让他多了几分温馨,途径汾州杏花村时,正值清明时节,春雨纷纷。
杜牧曾祖父杜希望曾经任职西河郡太守,并且死于汾州,有王维诗歌《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杜希望驻防河湟地区的赫赫战功,直接影响了曾孙杜牧的人生志向。朝廷多次委以杜牧文职修撰,但是杜牧更倾向于军事,他在《郡斋独酌》里说:“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和《守论》等军事论文。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喜欢献计平虏。他的这种报国情怀在《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往还,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一诗中更是直抒胸臆:“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诗人尽管生活不是很如意,但是一想到“西河旧交友”就又产生了“鱼父应许出函关”的志向,发誓投笔从戎!这首诗正是杜牧年轻时倾慕西河守杜希望的表白。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
游西河的是人很多,唐诗中就有“西河若上龙”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西河旧交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句不仅表明杜牧游并州途经了汾阳城和杏花村,而且还逗留了一阵子,以致于结交了西河新友。杜牧返回长安的路线图的:并州、汾州、晋州、蒲州,然后西去长安。
《清明》一诗是杜牧年轻时身处困境而忧国忧民的表白。“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的兴奋心情,是终生怀念的。然而,唐代的诗集却未收入,我们知道杜牧做官以后写了诗寄给外甥,《樊川集》是他的外甥整理的,如果写于池州黄州任上的话,《樊川集》应当收入,可见《清明》当是其早期的作品,杜牧晚年春风得意,绝不可能写下如此悲愤的作品。
三、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虽然现山西清明时节也屡有降水,有人却推测臆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儿沙儿”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能是山西吗?是的,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是“清明雨纷纷”的,我们略举几例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韦应物在描写长安景物时有诗道:“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长安也在北方嘛。一直到现在,清明时节关中春雨时有发生。
唐代山西不仅春雨足,而且春水满,如唐人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有句:“素汾千载伴吾家,常忆衙门对浣纱。”唐时汾河真是静水流深,并不像今日的模样。唐代北方清明时节的这种气候,我们姑且称之为“花雨”吧,“花雨”不同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六月左右,与清明相去甚远。
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祯以及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已历四个寒冷期,三个温暖期,温暖期北方降水增多。隋唐时代(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温暖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无冰雪,梅、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竺可祯还发现9世纪时我国降水量指数距平为+0.08,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值。我想,温暖期雨带北迁汾渭流域便会出现“花雨”的。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得注意漕粮运输,汾河流域是供应的地区。隋代置募运米丁于蒲州(今永济附近),专司汾晋漕粮的运输,唐代前期照例执行。这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是可以通航的。
杜牧之后,晚唐诗人赵嘏,一首《汾上别宴》描绘了一幅汾州杏林春宴图:“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晚唐山西诗人司空图有《故乡杏花》一诗。熟悉杏花村的还有晚唐诗人西河郡(今汾阳)公的孙子温庭筠,他算是近水楼台,干脆以《杏花》:“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嫱何处隔朱门”。
综上所述,杜牧的《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就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它地方。汾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以前就很有名,唐代更是空前,所以杜牧《清明》一诗的写作地点无可争辩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
吕世宏:山西吕梁汾阳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多年潜心研究唐史、明史,同时热衷于对晋中地域、民俗的研究,成果颇丰,公开发表文章300余万字。
(编辑:月儿)